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青海省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励试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8:31:09  浏览:811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青海省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励试行办法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励试行办法

1982.12.14
青政[1982]209号
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和原国家人事局一九八二年《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升级奖励试行办法》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试行办法。
一、奖励目的和原则。奖励的目的是,表彰先进,鼓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刻苦钻研业务,奋发向上,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以期更好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奖励的原则是,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
二、奖励条件。凡有下列表现的应予奖励:
1、坚持拥护、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令,忠于职守,大公无私,坚持原则,遵守纪律,工作成绩优良,一贯起模范作用的;
2、在工作中或技术上有发明创造和合理化建议,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对于国家、集体事业有显著贡献的;
3、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民主作风好,能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对打开本单位或本地区(部门)工作新局面有显著贡献的;
4、爱护公共财物,在节约国家、集体资财或防止、挽救各种事故方面有显著成绩或重大贡献的;
5、同严重违法失职行为和坏人坏事作坚决斗争,在捍卫人民利益,维护国家尊严方面有显著功绩的;
6、在其他方面有突出成绩的。
三、奖励种类。奖励分为记过、记大过、授于奖品或奖金、升级、升职、通令嘉奖。
具备奖励条件一项或几项,可以记功、记大功或授予奖品、奖金;具备奖励条件一项或几项,成绩显著,对国家、集体和人民有重大贡献,平时表现好的,可授予升级、升职、具备奖励条件一项或几项,成绩特别显著,对国家、集体和人民有重大贡献,一贯表现突出的,可予以通令嘉奖。
各种奖励,一般应单独使用。其中,通令嘉奖,必要时可与升级或升职奖励合并使用。奖励一般结合年终总结进行,对有特殊贡献的可及时给予奖励。升级奖励,一般应在原有级别基础上提升一级;对改变一个单位、地区、部门的面貌,打开新的局面或执行某项重大任务起推动作用以及有其他特殊贡献的人员,也可提升两级。
给予奖励,不允许弄虚作假。发现不够奖励条件的,应及时撤销。并对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给予严肃处理直至纪律处分。
四、奖励权限。奖励的批准权限,按奖励种类和干部管理权限分别确定;
1、记功、记大功,授予奖品或奖金,一般工作人员由县级以上的领导机关授予,县处级以上干部由任命机关授予。
2、升级,由受奖人员所在单位提出意见,逐级审核上报,由省人事局授予;
3、升职,由任命机关授予;
4、通令嘉奖,由受奖人员所在单位提出意见,逐级审核上报,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
五、奖励程序。奖励工作人员,要按照奖励条件,严格掌握,认真考核,经过群众评比,由单位集体讨论决定。凡需上级授予奖励,应呈送正式报告并附单行材料(内容包括受奖者概况,主要模范事迹、历次受奖情况,群众评议意见,单位意见等。)批准后,在本单位或本系统群众会议上宣布,同时通知本人,并记入本人档案。
六、升级奖励指标和奖励经费。升级奖励指标按当年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有人数的千分之一掌握,最多不得超过千分之二。升级奖励指标,由省人事局统一掌握使用。其经费在各州、地、市及省级单位行政费“工资”目内列支。
授予奖品或者奖金的经费,按本单位年未实有人数每个每年二元提取。授予奖品或奖金的人数,一般控制在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左右,最多不超过百分之十三,授予奖金的金额,一般控制在每人五元至十元之间;授予奖金的金额,一般控制在每人二十至四十元之间。此项经费,由各州、地、市、县及省级各单位掌握使用。
七、承办部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励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人事部门承办具体工作。
八、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查院工作人员的奖励工作,可参照本式行办法自行办理。
国家行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干部的奖励问题,可参照本试行办法办理。但是,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和政企合一,享受企业待遇以及有经常性奖励制度的,不执行此办法,仍按本单位现行规定办理。
九、本试行办法自一九八三年元月一日起执行。
本试行办法如与上级颁发的新的规定发生抵触时,按上级规定执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与保护条例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


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与保护条例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三十八号)


(青海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1年6月1日审议通过,自2001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有效保护盐湖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盐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盐湖资源,是指富含钠盐、钾盐、镁盐、锂盐、锶盐等,以及含有铷、铯、碘、溴、硼等元素的单一组份或多组份共(伴)生的盐类矿产,包括地表卤水和地下卤水。
第四条 盐湖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
第五条 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的方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六条 开发盐湖资源应当遵循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赔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保护盐湖资源和矿区生态环境。
第七条 鼓励国内外投资者规模开发盐湖资源。
投资开发盐湖资源享受国家和省人民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
第八条 鼓励矿业权人进行盐湖资源勘查、开发的科学研究和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开发盐湖资源,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省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省盐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负责全省盐湖资源的执法监察工作。
盐湖资源所在地的州、市、县人民政府(行委),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盐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环保、科技、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在各自的法定职责范围内做好盐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条 勘查盐湖资源,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法定权限审批登记,颁发勘查许可证。
第十一条 开采锂、钾、锶、镁、硼等重要矿种,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登记,颁发采矿许可证;开采零星分散的钠盐,由州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登记,颁发采矿许可证。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省盐湖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总体规划。
矿业权申请人应当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勘查、开采方案,按审批权限,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开采方案应包括开采规模、采矿技术、综合利用、地质环境保护和老卤、生产(选矿)尾液、尾盐的排放等内容。
第十三条 采矿权人应当根据批准的开采方案开采盐湖资源,并按照批准的开采量建立相应规模的盐田,不得超采。
第十四条 开采盐湖资源应当采用先进技术,修建隔离式盐田,禁止使用沟槽盐田、薄膜盐田。
第十五条 开采盐湖资源应当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报送审批制度。
采矿权人应当按照批准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提出的保护措施,组织实施保护工作。
老卤和生产(选矿)尾液、尾盐的排放应当符合开采方案的要求。
第十六条 开采液体盐矿实行动态监测制度。采矿权人应当按照规定对卤水水位、水质、开采量等实施动态监测,并向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监测资料。
采矿权人应当采取措施保护矿区监测设施。
第十七条 开采盐湖资源应当根据盐湖矿床类型和开采方案,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和伴生矿产,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条件下,采用成熟工艺综合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对暂时不能综合回收利用的矿产,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第十八条 开发盐湖资源应当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向发展,禁止粗放型生产经营。
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勘查许可证擅自勘查盐湖资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予以警告,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开采盐湖资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采,赔偿损失,拆除其工程设施,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超出批准的开采量开采盐湖资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没收超采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审批发证机关吊销采矿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 采矿权人在开采盐湖资源时,不按开采方案的要求排放老卤和生产(选矿)尾液、尾盐或使用沟槽盐田、薄膜盐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由原审批发证机关吊销采矿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 破坏矿区内监测设施,情节轻微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违反本条例规定批准勘查、开采盐湖资源和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或者对违法采矿行为不依法予以制止、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违法颁发的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上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有权予以撤销。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1年8月1日起施行。


2001年6月1日

财政部、劳动部、外经贸部关于改革境外企业工资制度的通知

财政部 劳动部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财政部、劳动部、外经贸部关于改革境外企业工资制度的通知
1995年2月9日,财政部、劳动部、外经贸部

国务院各部、委、局、行、总公司、总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劳动(劳动人事)厅(局)、经贸厅(委、局):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调动境外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境外企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对境外企业工资制度进行改革。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改革的原则
(一)改革现行制度中的“供给制”和“大锅饭”办法,严格划分公与私的费用开支界线,堵塞漏洞、节约开支。
(二)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依据核定工资总额并确定分配形式,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三)坚持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原则,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四)改革后的工资制度应符合驻在国(地区)的法律规定。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境外企业不再比照执行驻外使领馆的工资制度和新华社香港、澳门分社内派人员工资制度。国家主要通过制定政策规定对其工资总量进行宏观调控并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国家不规定统一的工资标准和分配形式。
(二)境外企业的国内投资单位负责所属境外企业的工资管理工作。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并结合实际制定工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明确责、权、利关系,建立和完善考核奖惩办法,报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劳动部门备案。
(三)境外企业按照国内投资单位制定的工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组织实施。
三、工资构成和工资水平的核定。
(一)工资构成应尽量与驻在国(地区)企业的工资构成一致。房租、水电燃料、交通、邮电、税金、保险、配偶随任、洗理卫生、伙食补助、服装补助、文化娱乐等个人生活费用应列入工资项目,企业不再负担,也不得采取其他名目变相负担。企业和职工的各项费用开支,要划清公与私的界线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二)国内投资单位应根据境外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工资总额包干、工效挂钩或利润承包等办法,对其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进行核定和控制。对工资水平的核定要从严掌握,同时应考虑驻在国(地区)的消费水平、物价指数等因素。改革初期的工资水平,原则上不得高于改革前三年的工资及生活待遇实际支出的平均水平。
不同企业的工资水平,应根据企业经营和效益情况适当拉开差距,经营不善、效益较差企业的职工收入应相应减少;亏损企业应限期整顿,整顿无效的,立即撤回。同一企业的职工,要按照贡献大小、责任轻重拉开分配档次,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四、其他规定
(一)境外企业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后,职工的养老、待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和住房等福利待遇也应进行配套改革,并由国内投资单位与职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签定劳动合同。
(二)境外企业职工在境外的个人用房,必须由企业统一管理。由企业统一租入的,按租金计价,向职工收取住房租金;企业购买住房给职工使用的,原则上根据当地同类住房的租金标准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并报国内投资单位批准后,由企业向职工收取租金。
(三)境外企业职工配偶随任或配偶探亲的所有费用全部自理。随任配偶不得以任何名义在本企业内照顾性安排工作。
五、实施范围和时间
凡设在境外(包括港澳地区)的各类国有企业(包括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职工,均按本通知执行。国内行政机关派出的代表处和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境外机构的中方职工比照执行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工资制度,其中,驻港澳地区的比照执行新华社香港、澳门分社内派人员的工资制度。
本通知从1995年1月1日起实行。国内投资单位要尽快研究制定工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
本通知由财政部负责解释。凡与本通知不一致的有关规定同时废止。
境外企业工资总量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办法,将由劳动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