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开展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9 14:02:31  浏览:854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开展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国家工商行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开展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国家工商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沈阳、长春、哈尔滨、西安、成都、南京、武汉、广州市外经贸委(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经贸委(经委、计经委),财政厅(局),财政专员办,外汇管理局,国税局,地税局,广东海关分署,各直属海关:
在全国外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下,通过外经贸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的通力配合和各地方联合年检单位的密切协作,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联合年检工作顺利结束。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是改
善我国投资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加强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管理,督促企业依法经营的重要措施。根据全国外资工作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为做好1998年的联合年检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联合年检各部门要把联合年检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要在总结1997年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布置1998年的联合年检。为方便企业的申报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有条件的地方应采取联合办公的形式开展联合年检工作。
二、联合年检报告书由联合年检各部门共同编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发放。
三、联合年检的联合办公费用由地方财政解决。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仍按原标准收费外,联合年检不增加新的收费。
四、联合年检各部门要各司其职依法验审企业报送的年检文件,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通知其他联合年检部门。
五、联合年检各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不得随意增加审查内容,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审查标准。
六、联合年检各部门要加强对中介机构和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年检资料的准确性。要加强信息处理与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共享。
七、联合年检各部门不得在本系统内另行组织对企业的年度检查(不包括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经常性检查工作)。
八、海关自1998年起,参加对在海关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联合年检。
九、全国外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联合年检的协调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一、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的实施方案
二、联合年检报告书样式

附件:一、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的实施方案
一、年检的准备与宣传
地方联合年检各部门收到国家七部门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联合年检的通知后,要尽快着手做好组织人员、安排办公地点等准备工作和发布公告等必要的宣传工作。
二、年检的工作时间和程序
1月1日至5月31日为联合年检的工作时间。
参检企业应自行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领取年检报告书,按照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财务报告如实、准确、完整地填写后,于4月30日以前进行年检申报。企业向联合年检各部门提交的文件如下:
外经贸部门
(一)年检报告书复印件
(二)批准证书副本和副本复印件
(三)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四)验资报告复印件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一)年检报告书
(二)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年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三)营业执照副本
(四)验资报告(仅限应在本年度缴纳出资的企业提交)
经贸部门
(一)年检报告书复印件
(二)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年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财政部门
(一)年检报告书复印件
(二)财政登记证副本
(三)企业上年度会计决算报表及查账报告
(四)验资报告复印件
外汇管理部门
(一)年检报告书复印件
(二)《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及外汇帐户开户通知书企业留存联
(三)企业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验资报告复印件
(四)外债登记证、外汇(转)贷款登记证及签约情况表、变动反馈表(仅限有外债的企
业提交)
税务部门(国税、地税局各一套)
(一)年检报告书复印件
(二)税务登记证副本
(三)税务登记表
(四)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海 关
(一)年检报告书复印件(包括报关情况表)
(二)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年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复印件
(三)报关注册登记证正本及全部报关员证件
(四)企业进出口报关业务情况表(由海关提供)
企业应将上述文件统一或分别送达联合年检办公室或联合年检各部门。
联合年检各部门审核年检文件时,如发现报检企业具有不予通过年检情节的,应在收到报检文件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提出处理意见,并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留出十个工作日的协调时间,并及时向其他联合年检各部门通报不予通过年检的企业名单。
经审查合格并在十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有关部门不予企业通过年检的意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予企业通过年检,并在企业营业执照上加贴年检合格的标识。
未加贴年检标识的企业营业执照,不能作为申办有关手续的凭证。
联合年检各部门的审核工作应于5月31日前完成。
对于年检中反映出的企业经营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由经贸部门(经委、计经委)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加强和改善管理的政策措施。
三、年检的标准及处罚措施
对有严重违反法律法规、没有经营地址、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出资以及开业半年以上或连续一年没有经营活动的企业,应定为年检不合格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通知不合格企业限期整改。对逾期未改者,要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者,外经贸部门将依法撤销其批准证书,工商行政管
理部门依法注销或吊销其营业执照。
对不申报年检的企业,按年检不合格企业处理。
对逾期参加年检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依法给予罚款处罚。
对联合年检中发现有其他违规行为的企业,联合年检各部门在企业通过年检后,仍应依据部门规章单独或联合采取处罚措施。
四、年检的资料汇总和信息处理
外经贸部门负责联合年检报告书的数据资料录入汇总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资料汇总应于6月30日前完成并上报外经贸部汇总。汇总工作完成后,资料分送同级联合年检各部门。联合年检各部门应在6月30日前向国家主管部门报送联合年检工作总结。
五、年检的核查
联合年检结束后,联合年检各部门应对企业和中介机构进行抽查。如发现企业不如实申报年检情况,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有弄虚作假等行为,要依法予以处罚。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的力度,确保年检资料的准确性。

附件二:
外商投资企业 台港澳侨投资企业
联合年检报告书
( 年度)
企业名称:
填报日期:
企业公章: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
填 写 说 明
1.本报告书由批准设立并登记注册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台港澳侨投资企业填报。
2.企业必须如实填写本报告书,并如期分别报送联合年检各部门。联合年检部门有:外经贸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经贸部门、财政部门、外汇部门、税务部门、海关。
3.报告书有关栏目,按年检时企业的实际情况填写。如需变更有关登记事项的,在报送时,应另附变更事项说明。
4.表中要求以万美元填写的,如与原始币种不同,则一律按实际发出时或合同规定的国家外汇牌价折合成“万美元”。
5.本报告书需打印或用钢笔填写,字迹应清晰工整。报送联合年检各部门时,均需加盖企业公章。
6.如不存在有关栏目所指的情况,可在该栏内填写“无”。如所填内容较多可另附纸。
企业基本情况表 表一
------------------------------------------
| 企业代码 | | | | | | | | | | | | | |
|------|---------------------------------|
| 企业名称 | |
|------|---------------------------------|
| 住所 | |
|------|---------------------------------|
| |中方1 | |
| |----|---------------------------------|
|投|中方2 | |
|资|----|---------------------------------|
|者|中方3 | |
|名|----|---------------------------------|
|称|外方1 | |国家(地区)代码| | | |
| |----|------------------|--------|-|-|-|
| |外方2 | |国家(地区)代码| | | |
| |----|------------------|--------|-|-|-|
| |外方3 | |国家(地区)代码| | | |
|-|--------------------------------------|
| | |
|经| |
|营| |
|范| |
|围| |
| | |
|----------------------------------------|

| 所属行业 | | 行业代码 | |
|------|-----------|---------|-----------|
| | 合资 | 合作 | 独资 | 股份 | 投资公司 | 其它 |
| 企业类别 |-----|-----|----|----|------|----|
| | | | | | | |
|------|-----------|----------------|----|
| 从业人数 | | 其中:外籍人员人数 | |
|------|-----------|---------------------|
| 董事长 | | 总经理 | |
|------|-----------|---------|-----------|
| 邮政编码 | | | | | | | 电话 | | 传真 | |
|------|-----------|---------|-----------|
| 批准日期 | 年 月 日 | 批准证书号 | |
|------|-----------|---------|-----------|
| 登记日期 | 年 月 日 | 执照注册号 | |
|------|-----------|---------|-----------|
|税务登记证号| | 财政登记证号 | |
|------|-----------|---------|-----------|
|外汇登记证号| | 海关注册登记号 | |
|------|-----------|---------|-----------|
|投产开业日期| 年 月 日 | 经营期限 | 年|
|------|-----------|---------|-----------|
|投产开业情况| 筹建 | |投产开业| | 停业 | |
|-----------|------|---------|-----------|
|分支(办事)机构名称 | 负责人 | 地址 | 注册号 |
|-----------|------|---------|-----------|
| | | | |
------------------------------------------
出资及本年度生产经营情况表 表二
-------------------------------------------
| 投资总额 | 万美元|
|------------|----------------------------|
| | 中方| 万美元|
| 注册资本 |----|----------------------------|
| | 外方| 万美元|
|-------|----|----------------------------|
| 历年累计 | 中方| 万美元|
| |----|----------------------------|
| 应出资额 | 外方| 万美元|
|-------|----|----------------------------|
| 历年累计 | 中方| 万美元|
| |----|----------------------------|
| 实际出资额 | 外方| 万美元|
|-------|----|----------------------------|
| 本年度 | 中方| 万美元|
| |----|----------------------------|
| 应出资额 | 外方| 万美元|
|-------|----|----------------------------|
| 本年度 | 中方| 万美元|
| |----|----------------------------|
| 实际出资额 | 外方| 万美元|
|------------|----------------------------|
| | |
| 欠缴出资原因 | |
| | |
|------------|----------------------------|
| 中方以国有资产出资 |折 万美元|
|------------|----------------------------|
| 验资机构名称 | |
|------------|----------------------------|
| 销售(营业)收入 | 万 元|
| |----------------------------|
| 其中:服务营业收入 | 万 元|
|------------|----------------------------|
| 纳税总额 | 万 元|
| |----------------------------|
| 其中:关税 | 万 元|
|------------|----------------------------|

| 利润总额 | 万 元|
|------------|----------------------------|
| 净利润 | 万 元|
|------------|----------------------------|
| 资产总额 | 万 元|
|------------|----------------------------|
| 负债总额 | 万 元|
| |----------------------------|
| 其中:长期负债 | 万 元|
|------------|----------------------------|
| 亏损及非正常生产的原因| |
|------------|----------------------------|
| 是否已报财务年报、季报| |
|------------|----------------------------|
| | |
|财务年报查出问题处理情况| |
| | |
|------------|----------------------------|
|承包本企业的承包企业名称| |
|------------|----------------------------|
| 承包经营登记日期 | 年 月 日| 承包经营年限 | 年|
-------------------------------------------
外汇情况表 表三
------------------------------------------------
|外汇| 开户 | 结算帐户个数 | | 核定最高金额 | 万美元|余额| 万美元|
| | |--------|-|--------|----------|--|----|
|帐户| 总数 |资本金帐户个数 | |余额 | 万美元| 外债专户个数 | |余额| 万美元|
| |----|--------|-|---|----|--------|-|--|----|
|情况| |还本付息户个数 | |余额 | 万美元| 境外开户数 | |余额| 万美元|
|--|---------------|--------|----------|-------|
|外汇| 出口应收外汇金额| 万美元| | |
| | | | 外汇收入总计| 万美元|
|收支| 其中:已核销金额| 万美元| | |
| |---------------|--------|----------|-------|
|情况| 进口付汇金额 | 万美元| 外汇支出总计| 万美元|
|--|---------------|--------|----------|-------|
| | 本期借用笔数 | | 已登记笔数| | 期初外债余额| 万美元|
|借用|---------------|--------|----------|-------|
| | | | 期末外债余额| |
|外债| 本期借入外债金额| 万美元| | 万美元|
| | | | 其中:| |
|情况|---------------|--------| 逾期未还本息|-------|
| | 本期实际还本付息额| 万美元| | 万美元|
|--|---------------|--------|----------|-------|
|外汇| 外汇存款及库存外汇余额| 万美元| 外汇应付款| 万美元|
| |---------------|--------|----------|-------|
|财务| 应还未还外方投资| 万美元| 逾期未还借款本金| 万美元|
| |---------------|--------|----------|-------|
|情况| 外汇结余| 万美元| 外汇应收款| 万美元|
|--|---------------|--------|----------|-------|
| | 购汇总金额| 万美元| 结汇总金额| 万美元|
| |---------------|--------|----------|-------|

| | | | | 偿还外债外汇贷款| 万美元|
|外汇| | 经常项目 | |----------|-------|
| | 购汇 | | 资本项目 | 境外投资| 万美元|
| | |--------| |----------|-------|
|买卖| | 万美元| | 外方回收资本| 万美元|
| |------|--------|--------|----------|-------|
| | | | | | |
|情况| | 经常项目 | | 外汇投资款| 万美元|
| | 结汇 | | 资本项目 | | |
| | |--------| |----------|-------|
| | | 万美元| | 外债| 万美元|
|------------------|-------------------|-------|
| | 应分配给外方净利润| 万美元|
| |-------------------|-------|
| | 应分未分外方净利润| 万美元|
| |-------------------|-------|
| | 外方实际汇出利润| 万美元|
| 利润及再投资情况 |-------------------|-------|
| | 外方外汇利润再投资| 万美元|
| |-------------------|-------|
| | 企业境外投资| 万美元|
| |-------------------|-------|
| | 外方人民币利润再投资| 万美元|
|------------------|-------------------|-------|
| 本栏由投资性公司填写 | 本年度境内划拨投资款金额| 万美元|
| |-------------------|-------|
| | 历年累计划拨投资款金额| 万美元|
------------------------------------------------
董事长或总经理签字:
交表日期: 年 月 日 联系人:
年检机关审核情况表 表四
---------------------------------------
| | |
| 经 | |
| 办 | |
| 人 | |
| 审 | |
| 查 | |
| 意 | |
| 见 | |
| | 签字: 年 月 日 |
|---|---------------------------------|
| | |
| 处 | |
| ∧ | |
| 科 | |
| ∨ | |
| 长 | |
| 审 | |
| 查 | |
| 意 | |
| 见 | |
| | 签字: 年 月 日 |
|---|---------------------------------|
| | |
| 局 | |
| ∧ | |
| 司 | |
| ∨ | |
| 长 | |
| 审 | |
| 查 | |
| 意 | |
| 见 | |
| | 签字: 年 月 日 |
|-------------------------------------|
|领照(证)人签名| 年 月 日|
---------------------------------------
注:此表由年检审查机关填写。



1997年10月2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能源部


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1991年1月16日,能源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国家治理整顿方针,加强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资质管理,保障企业依法承包和经营工程建设任务,维护建设市场的经济秩序,根据建设部令第二号《施工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结合能源工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从事煤炭、电力、石油、核工业工程建设的施工企业,均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 能源部归口管理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资质。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东煤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海洋石油总公司、核工业总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的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所属施工企业具体资质管理工作,其业务上受归口管理部门的指导。部直属水电施工企业的资质由部水电开发司负责具体业务管理。

第二章 资 质 管 理
第四条 下列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按照本办法进行资质审查:
一、全民所有制施工企业;
二、集体所有制施工企业;
三、需要办理资质审查的其他施工企业。
第五条 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根据各行业的特点,按照建设部发布的《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分为一、二、三、四级。
第六条 申请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应提交下列文件:
一、企业资质等级申报表(申报一级企业一式六份,二、三、四级企业一式五份);
二、企业法人代表和经济、财务、技术负责人的职称证件;
三、企业统计年报资料;
四、其他有关文件、证件(如资金证明、企业成立批准文件等)。
第七条 能源工业系统各级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由各总公司(中电联)审查,分别报建设部、能源部审批。经资质审查合格的企业,由资质审批部门发给《资质等级证书》。
第八条 《资质等级证书》由建设部统一制定,分为正本和副本,两者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九条 新开办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为暂定等级,两年内承包工程的质量全部达到国家验收标准,未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由企业申报,经原资质审批部门核定后,转为正式等级。
第十条 能源工业系统二、三、四级施工企业资质审定四年后,具备升级条件的,方可提出晋升企业资质等级的申请。但在工程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工程质量、安全达到同行业同级先进水平,其申请晋升资质等级的年限可不受限制。
第十一条 企业发生分立、合并,应当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30日内,向各总公司(中电联)和原资质审批部门办理变更手续,重新申请企业资质等级。
第十二条 企业变更法人代表和经济、财务、技术负责人,应在变更30日内,向各总公司(中电联)和原资质审批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三条 实行企业资质年度检查制度。持有《资质等级证书》的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于每年5月份向各总公司(中电联)建设主管部门提交企业资质条件的年度资料和《营业管理手册》,由能源部组织检查,经检查的企业达不到原资质标准的,按实际达到的标准重新定级。
第十四条 企业遗失《资质等级证书》必须在省级以上报纸上声明作废后,方可申请补领。

第三章 工 程 承 包 管 理
第十五条 能源工业系统等级施工企业必须按照《资质等级证书》规定的经营范围进行承包活动,不得越级承包工程。等级企业的年承包工作量(不含分包工作量),要与企业的施工能力,管理水平相适应。
第十六条 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承包工程,必须依照有关合同法规的规定订立合同,并严格履行。任何企业不得采用行贿、回扣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工程任务,一经发现,取消该工程承包资格。
第十七条 能源工业系统一、二级施工企业承包的工程根据需要可以进行一次性分包,但主体工程不得分包;三、四级施工企业承包的工程不得分包。
第十八条 禁止能源工业系统内施工企业倒手转包工程。倒手转包系指工程承包者将工程转包其他单位,只收取管理费,而不对工程施工进行直接管理,或者名义上对工程负责,实际上不承担技术、经济责任的行为。
第十九条 能源工业系统一、二级施工企业可以跨省独立承包相应资质条件的工程;三、四级施工企业跨省施工时,只能向承包企业分包工程或者提供劳务。
第二十条 跨省承包、分包或者提供劳务的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应持有各总公司(中电联)建设主管部门出具的外出施工证明。
第二十一条 能源工业系统外施工企业承建能源系统基建工程的,必须符合本办法规定。对此,能源系统各有关建设主管部门有行使检查权,对检查出的问题商请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和工商部门解决或处罚。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不得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承包该项工程资质条件的施工企业。
第二十三条 设立《营业管理手册》,记录施工企业的承包业绩、经营活动、违纪行为等,作为今后施工企业动态管理升级、降级的考核依据。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四条 申请资质等级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不按规定办理资质等级注销手续或者年检的;发生重大安全或者质量事故,情节特别严重的,除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外,经各总公司(中电联)审核、能源部审定后,视具体情况予以警告、限期整顿或者降低资质等级。
降低资质等级的企业,一年后企业管理工作有明显改善、工程质量水平有明显提高的,可以申请恢复原资质等级。
第二十五条 擅自超越《资质等级证书》规定的经营范围承包工程、无企业《资质等级证书》从事工程承包活动、不按规定擅自跨省承包工程以及在承揽工程任务或者参加工程投标中有行贿等行为的,除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外,由各总公司(中电联)会同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清退所承包的工程并处以罚款和承担清退工程所发生的经济损失。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出租、转让、出卖《资质等级证书》和倒手转包工程,违者由各总公司(中电联)会同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或处以罚款。
倒手转包工程的收益全部依法没收;因倒手转包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由转包单位负责处理质量事故并赔偿其经济损失。
第二十七条 罚款按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 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违反本规定,对其法人代表和直接责任者,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能源工业系统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严重失职、索贿、受贿或者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其所在单位应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对各总公司(中电联)建设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的处罚不服者,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申请复议。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能源部基本建设司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问题

韩荣和


提要:随着新闻业的发展,公众人物、新闻媒体与社会大众之间的法律纠纷问题已经突显出来。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探讨,从理论上讲,即是探求名誉权、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舆论监督权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本文从分析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背景入手,结合笔者对该问题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阐释了公众人物的概念、分类,以及公众人物名誉权的特征,并引入名誉权与隐私权的关系探析,从而得出该问题的实质所在。文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保护与制度设计建议。在文章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几项原则,以供立法与司法实践参考。
关键词:公众人物 名誉权 隐私权 权利平衡

一、提出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背景
在我国,开展舆论监督工作一直比较艰难,舆论监督的成本也一直比较高昂。据统计,我国新闻诉讼中媒体和记者的败诉率高达80%,而美国只有8%。2002年12月28日,范志毅诉上海《东方体育日报》侵犯名誉权一案尘埃落定。经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范志毅败诉。自1985年以来,此类官司国内曾有十几起,无一例外均以媒体败诉告终。因此,此案的判决更彰显其时代的意义。据证实,这也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第一次提出“公众人物”这一概念。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利于愈加凸显的公众人物、新闻媒体与社会大众矛盾的缓和,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众言论自由权的行使和新闻业监督职能的发挥。
国外的司法实践于60年代便开始关注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问题,如美国新闻法治进程中的典型案例——“沙利文V《纽约时报》”案。196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该案确定了这样的原则:公共官员除了必须证明新闻失实外,还要证明媒体含有实际上的恶意,即实际恶意原则的确立。接着在1971年“罗森布鲁诉大都会新闻有限公司案”的判决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又将这一原则扩大到批评公众官员以外的公众人物。[1]
通过对比,在我国研究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司法实践的要求是理论探讨的源动力。
二、对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一)公众人物概念的解析
公众人物亦称公共人物,是指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并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人物。其以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关性为构成要件,二者缺一不可,共同体现了公众人物的特性。
从理论上公众人物可以有多种分类:以行为人主观意愿为标准,可区分为自愿性公众人物和非自愿性公众人物。自愿性公众人物是指在主观上追求或放任自己成为公众人物并在客观上成为公众人物的人。[2]例如体育明星、影视明星、高级官员等人物,在主观上具有希望或放任自己被一般社会公众所熟知,在客观上已经为公众熟知,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所谓非自愿性公众人物,是指往往没有追求或放任出名或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结果的主观意图,而是由于具有新闻价值的重大事件的发生,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而成为公众熟知的与这件事件有联系或牵连的人。非自愿公众人物还可以具体划分为附属性公众人物、偶然性公众人物和转化性公众人物。[3]该种分类的意义在于,为自愿性公众人物和非自愿性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的区别对待提供依据。这种区分也已成为法制健全国家处理名誉权、隐私权与新闻舆论监督权、公众知情权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
另外,还可以把公众人物划分为政治性公众人物和社会性公众人物,这是从公法的角度,以对公共官员的特殊要求为标准而做的划分。此外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还把公众人物分为完全的公众人物和有限的公众人物,从而从时间属性上判别公众人物。
(二)名誉权与隐私权关系探究——隐私权的独立性
以上的论述,有时把隐私权作为名誉权的内容,这直接受我国现行的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影响。我国的立法并未确立隐私权制度,只在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将隐私权作为名誉权的一项内容。然而从学理上分析,名誉权与隐私权却是相互独立的人格权。它们的区别主要如下:
第一,客体不同。隐私作为隐私权的客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秘密信息,具有真实性,其包含了个人的财产、住宅、社会关系等秘密,这些均与名誉权无关。名誉权则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评价。由此决定了隐私权与名誉权不能相互吸收,只能是各自独立的存在。第二,主体不同。隐私是一种精神利益,[4]法律保护隐私旨在使人心情舒畅,使个人的心灵安宁不受侵犯,维护人格的尊严。因此法人不能享有隐私权,法人不是隐私权的主体,但法人有名誉权。第三,性质不同。名誉权是权利主体根据社会评价所享有的权利,而隐私权是针对个人事务的。隐私权人享有对自己的个人隐私享有利用和处分的权利,而名誉权是根据客观社会对当事人的评价,此项权利不能由当事人抛弃。第四,侵权方式不同。侵害他人名誉权,一般是通过传播不利于受害人名誉的虚伪事实而影响第三人及社会公众对受害人名誉的评价。而侵害他人隐私权则不以向第三人传播为要件,也不论所传播消息是否有利于受害人。第五,侵权的法律后果不同。侵犯名誉权后侵权人应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法律后果。但由于隐私是真实的秘密信息,一旦被披露出去,就为众人所知,其影响就不可避免的形成,此时该信息就不能称其为隐私,故不能适用消除影响的责任形式。第六,免责条件不同。被告可以证明自己所谓的事实具有真实性用以抗辩原告的侵犯名誉权之诉,从而免除责任的承担,而隐私权侵害没有这个免责要件,正是当事人的真实个人私生活秘密信息被披露,才造成侵权事实。综上,隐私权具有不同于其他人格权利的特点,应成为独立的人格权利。
然而承认隐私权的独立性,并不否认隐私权与名誉权间的相互联系。在很多情况下侵犯隐私权与侵犯名誉权会发生竞合,例如:甲(男)和乙(女)曾谈过恋爱,且甲曾在恋爱前与他人发生过两性关系,后甲向乙提出分手。乙对此怀恨在心,将甲与别人发生过两性关系的事实四处散布,使甲精神失常。在此种情况中,行为人不但擅自披露了他人隐私,且此种侵权行为造成了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从而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所以行为人的行为既侵害了受害人的隐私权又侵害了其名誉权。这可以理解为隐私权与名誉权在权利保护方面具有一些相似性或存在一些重合区域。这只是从一般公众的角度分析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叠加情形,如果研究的对象是公众人物,那么两种权利发生竞合的情形就更多了。因为公众人物代表着一定的公共利益,其总是极力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由于公共利益的公共性、重要性与敏感性,公众人物的名誉变得容易受到伤害,显得很脆弱。具体体现在对公众人物私人秘密信息的认定、获得与传播上。如果不适当处理公众人物的秘密信息,就会使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受到损害,进而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共利益。所以法律上公众人物的隐私与隐私权的范围,以及它们对公众人物社会评价的影响便成了讨论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名誉权竞合情形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披露公众人物的隐私并不必然导致公众人物社会评价的下降。而擅自披露以下三种隐私的行为可能与侵犯公众人物的名誉权竞合。第一,不道德的隐私。不道德是违悖社会公德或职业道德的行为,是不符合社会伦理纲常要求的行为,如婚外恋。一旦公众人物不道德的隐私为社会公众所知晓,其公众形象必然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降低。这是道德对社会公众和公众人物的作用与反作用。第二,违背善良风俗的隐私。善良风俗与道德存在重合的领域,但风俗具有更强的区域性,具有更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其与道德存在明显的区别。遵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善良风俗是一个人良好操守的表现。公众人物尤其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社会的善良风俗,它对形成自己的公众现象同样重要。公众人物违背善良风俗的行为是社会公众所不能容忍的,因为他们应是善良风俗的代表。如果公众人物有不符善良风俗的隐私,其将不再受社会公众的支持与拥护,其社会评价必然下降。第三,其他社会公众不可容忍但不违法的隐私。如果是公众人物的违法行为,那不为法律所肯定,也不属于隐私的范畴。而且该种隐私以不为公众所容忍为限,如果社会公众接受了公众人物的隐私,那其社会评价便不会下降。综上,行为人披露某些隐私的行为,既侵犯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又侵犯了其名誉权,此时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并不会受到法律的当然保护,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名誉权、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舆论监督权的冲突——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实质所在
公众人物因其公众性和公共利益性,与一般社会公众不同。他们对舆论监督可能对其名誉造成的轻微损害应当予以忍受。但他们也应当享有完整的隐私权,可是社会的兴趣和知情权的对象正是公众人物的隐私。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名誉权与隐私权的保护发生竞合。因此产生了名誉权、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舆论监督权的冲突。也是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具体体现为:
1. 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隐私权的立法旨趣在于公民有权隐瞒、维护自己的私生活秘密并予以法律保护,防止任何人非法侵犯,其为私权利。知情权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知情的权利,有权依法知悉和获取信息,其为宪法权利即公权利,依据这样两个权利,人们一方面希望知道更多别人的事情,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的事情让别人知道,两者之间既产生相当的矛盾与冲突。[5]他们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公权利与私权利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焦点体现在政府官员或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冲突。
2. 名誉权保护与新闻舆论监督之间的冲突。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是公民的基本宪法权利。言论自由、新闻舆论监督权与名誉权相冲突,在任何国家都是一种客观现实。一方面,因为透过大众传播媒介作出的新闻传播、评论等可以向人们告知各种情况,提供形成民意的渠道,监督政府的行为,从而在整个民主政治的运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舆论监督主要保护的是国家政治和社会公共生活方面的利益、新闻界的行业利益。另一方面,由于保护人格权是保障个人的人格尊严、自由的重要手段,人们彼此互相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并能自觉捍卫自己的权利,将会为民主和法制的实现奠定基础。[6]因此名誉权保护和新闻舆论监督之间的冲突表现为私人人格和感情方面的利益与社会公共生活方面的利益之间的冲突,法律必须寻找相对明晰的界限。
三、冲突解决方案: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保护与制度设计
通过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对于权利冲突的解决应分两种情形。首先是在只涉及公众人物名誉权,而未涉及隐私权的情形下,应当充分保护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理由是:公众人物因其职务要求或职业的原因,在新闻媒介助力的作用下为社会公众广泛知晓,他们是当今民主制度的产物,他们代表和维护着一定的公共利益或行业利益,因此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保护是以保护公众人物人格尊严、独立与自由为旨趣。只有充分保护公众人物的名誉权,才能实现社会资源向公众人物倾斜的社会目的,从而实现一定的社会公共目的。其次是名誉权与隐私权一致竞合的情形,不再意味着保护公众人物名誉权的绝对优先性,而是对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弱化。以下从两个方面针对第二种情形探讨解决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方案。
(一) 建立独立的隐私权制度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私生活信息进行独立支配的一种人格权。[7]从名誉权与隐私权的对比看,隐私权具有独立性。建立独立的隐私权制度是解决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制度性前提,其直接目的是将隐私权与名誉权区别保护,同时对二者竞合时作特殊处理。建立独立的隐私权制度的意义在于:首先,可以消除行为人在隐私权与名誉权竞合情况下的尴尬,使该情形下侵权行为的认定具有法律依据。其次,有利于名誉侵权行为制度的建立。名誉侵权一般包括侮辱和诽谤行为,大都表现为以虚假的信息影响受害人的社会评价。而侵犯隐私权,行为人传播的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单独建立隐私权制度,那么名誉侵权行为制度将更完整,更具有体系性。最后,增加了公众人物权利保护的层次性,使权利保护的平衡找到依托。假设新闻媒体报道了某公众人物真实的情感故事,该公众人物并不能已侵犯名誉权主张自己的权利,因为媒体并没有传播虚假信息,也没有侮辱的行为。此时该公众人物可以侵犯隐私权为由主张权利保护。而且隐私权制度的建立使我们可以在制度层面上探讨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名誉权保护与舆论监督的矛盾。
(二)权利保护的平衡:名誉权、隐私权与知情权、舆论监督权的协调。
权利的保护出现冲突时,我们应当划清他们的界限,应当遵循权利协调和利益衡量的规则,即权利的保护应当达到根本上的平衡,均等的保护不是法律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平衡”[8],法律上的平衡是由其所依据的利益来决定保护的范围、力度。
1.对隐私权和知情权冲突的协调
恩格斯曾提出一个处理个人隐私与新闻报道相互关系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个人隐私一般受到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阴私与最重要的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私事就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私事,而属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隐私权的保护,应成为历史记载的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9]这一论述,说明了个人隐私权与新闻自由之间的一般关系,可以作为处理隐私权和知情权冲突的一般原则。而在公众人物中,如果是政治性公众人物,即公共官员,其本身代表着一定公共利益,其隐私权的空间由其职务要求所定。对于自愿性公众人物,因其主观上追求成为公众人物,那么其必须把更多的隐私坦露于社会公众。对于其他类型的公众人物可参照一般社会公众的隐私权内容,从而达到权利协调的目的。然而在对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协调过程中,除了遵循公共利益原则,还需人格尊严原则优先,即在涉及公众人物的隐秘信息时,不得以伤害其人格尊严为目的。
2.正当舆论监督与侵害名誉权的界限
新闻工作者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从舆论上监督公众人物,揭露、批评一些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不良现象,如果这些批评属于正当的舆论、批评的事实是真实的,则被批评者不能以其名誉受到损害为由而要求他人承担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当然,正当的舆论监督批评在效果上会影响到被批评者的名誉,但事实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下降以及名誉的贬损,并不是新闻批评造成的,而是他们自身的不良行为造成的。
一般认为,正当的舆论监督与侵害名誉权的界限如下:第一,要准确认定报道的事实。新闻报道中批评、揭露的事实必须客观、真实。由于报道失实必然的侵犯了公众人物的名誉权。第二,报道的言辞不能从人格上进行攻击,进行侮辱、诽谤,即使评论中所依据的情况属实,但是用有恶意的词句,造成公众人物名誉权的损害的也要承担民事责任。第三,看行为人的主观态度,行为人在撰写新闻时是有一定主观目的的,如果行为人因故意或过失报道的事实中有侮辱、诽谤被监督人的内容,并客观上造成了被监督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应认定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即实际恶意原则的体现。
事实上,名誉权、隐私权保护与新闻自由、舆论监督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是十分困难的。从当前的法治现实来看,应当在它们设定一个“度”,这个“度”因主体身份是公众人物还是非公众人物而不能绝对划一,这个问题的把握只能由法官通过自由裁量权来衡量。
基于以上的论述,笔者提出几条解决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原则以供立法与司法实践参考。区分只涉及公众人物名誉权情形与涉及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名誉权情形:第一种情形应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给予充分的保护,第二种情形应适当限制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或视具体情况(是否损害了公共利益),应向保护公众的知情权适当的倾斜;区分自愿性公众人物与非自愿性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向非自愿性公众人物倾斜,这是自愿性公众人物因其主观追求而向社会公众作出的名誉利益的让与;区分政治性公众人物与社会性公众人物:如果只涉及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应对政治性公众人物的名誉权给予充分的保护,如果是涉及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名誉权问题,名誉权保护向社会性公众人物倾斜。

参考文献:
[1]宋克明.美英新闻法治与管理[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31.
[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100.
[3]颜春龙.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与舆论监督权[J].新闻界,2004,(3).
[4]刘风景、管仁林.人格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杨立新.人身权法[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
[6]王利明.民商法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417.
[7]郭卫华、常鹏翱.人身权法——典型判例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8]张新宝、康长庆.名誉权案件审理的情况、问题及对策[J].现代法学,1997,(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591.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